新华社专访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路
https://v.qq.com/x/page/h3316xgdek5.html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2年经济工作时提出,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并强调“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作为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将如何实现2022年经济发展开好局,从哪些方面着力提升创新能力,怎样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更加出彩?日前,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采访。
“十四五”开局见到新气象
记者: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河南2021年交出一份怎样的发展答卷?
楼阳生:2021年,河南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从上半年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到逐步收窄接近。初步预计,2021年全省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元。全省上下干事创业的精气神日益高涨,“十四五”迈出了第一步、见到了新气象。
一是战略部署系统架构。河南省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明确“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实施“十大战略”、推动新发展格局下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扩容郑州都市圈、支持洛阳和南阳副中心城市建设等决策部署,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立柱架梁、落子布局。
二是改革开放纵深突破。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加快推进,县域放权赋能、“一县一省级开发区”、党政机构改革“后半篇文章”、省直事业单位重塑性改革等破题开局。开展全域范围营商环境评价,开放保持良好态势,全年进出口总值有望突破8000亿元。
三是民生保障坚实有力。1.4万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有序实施,城镇新增就业超120万人,新建社区(街道)养老服务设施超1000个,城乡低保标准进一步提高,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加速。黄河流域保护治理扎实推进,丹江口库区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明显,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预计单位GDP能耗下降3%左右。
以稳保进、以进促稳
记者:作为人口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将如何贯彻落实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楼阳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河南省将把“稳”和“进”有机统一起来,聚焦实施“十大战略”,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推出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奋力实现2022年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具体工作中,我们统筹推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以稳保进、以进促稳。固根基,就是把稳增长作为头等大事,持续开展“万人助万企”等活动,全力稳住经济运行、稳住市场主体、稳住民生底盘、稳住社会大局。扬优势,就是巩固提升已有优势,加快培育新的优势,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补短板,就是抓住堵点痛点,聚焦“卡脖子”问题集中攻关,不断补链强链延链,提升经济核心竞争力。强弱项,就是一手抓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一手抓乡村振兴。
近年来,河南坚定不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2021年,全省上下全力抓好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08.8亿斤,克服土壤偏湿、机械作业难等不利因素,做好秋播秋种,麦播面积与正常年份相当。
2022年,在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上,我们将突出以下方面:一是落实藏粮于地,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两个关键。二是落实藏粮于技,抓好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两个要害。三是推进“三链同构”,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个重点。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
记者: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当前河南省推动创新发展的主要着力点有哪些?
楼阳生:我们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成立省科技创新委员会,奋力建设国家创新高地、成为重要人才中心,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这个“华山一条道”。
着力建设一流创新平台。重塑省实验室体系,2021年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和10家省产业研究院、8家省中试基地挂牌运营,2022年将再布局一批省实验室和10家左右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
着力培育一流创新主体。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郑大、河大“双航母”提质进位,遴选7所高校11个学科培育“双一流”第二梯队,依托现有理工科院校筹建航空航天大学、交通大学等。
着力集聚一流创新团队。坚持引育并举、以用为本,实施大规模常态化招才引智、高端人才培养引进等专项行动,采取针对性邀约、量身定做等方式引进顶尖人才。推动建设一批职业本科大学。
着力创设一流创新制度。落实国家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推进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实行“揭榜挂帅”等新兴科研组织方式,为创新创业者提供最优质的竞技场。
着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组织专业力量对我省创新生态进行全面评估、全面架构、全面打造,推动政、产、学、研、用主体贯通,人才、金融、土地、数据要素汇聚。
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
记者:在中部地区崛起中,河南如何找准自己的定位,将采取哪些重大举措确保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
楼阳生:区位交通优越,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互联网时代,开放没有边缘只有节点,内陆省份可以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实现跳跃式、直联式开放,形成对外开放新优势。我们着力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加快建设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强省,更好融入新发展格局,在新时代中部地区崛起中奋勇争先、发挥更大作用。
以“四条丝绸之路”(空中丝路、路上丝路、网上丝路、海上丝路)融合并进为牵引,打造枢纽经济新优势。我们谋划推进“高铁、高速公路、机场、港口”重大项目,构建“一枢多支”现代化机场群,高水平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发展壮大周口港、淮滨港。发展壮大航空偏好型、高铁偏好型、陆港偏好型、水港偏好型产业集群。
以深化制度型开放为重点,打造营商环境新优势。深入研究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特别是抓住用好RCEP生效实施带来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制度型开放新模式。
高水平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统筹推进自贸试验区、航空港实验区建设,加强综保区、口岸等开放平台建设,持续放大制度创新溢出效应。
持续开展全域营商环境评价,深化“放管服效”改革,推行进一扇门、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最多跑一次,以“硬措施”托底“软实力”。
人民日报专访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深入实施“十大战略”,奋力实现经济发展开门红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2022年经济工作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各地区各部门要担负起稳定宏观经济的责任,各方面要积极推出有利于经济稳定的政策,政策发力适当靠前。作为经济大省、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河南将采取哪些举措落实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在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方面,有哪些新担当新作为?如何推动科技政策扎实落地,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记者采访了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
把“稳”和“进”有机统一起来,
深入实施“十大战略”
记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河南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楼阳生: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八个字是2022年经济工作的总基调,也是其他各方面工作的总遵循,更是把握客观规律的辩证法。
河南是经济大省,我们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寄予河南“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殷殷嘱托,把“稳”和“进”有机统一起来,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优势再造战略、数字化转型战略、换道领跑战略、文旅文创融合战略、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绿色低碳转型战略、制度型开放战略、全面深化改革战略等“十大战略”,奋力实现经济发展开门红、全年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围绕实施“十大战略”,我们列出了28项研究专题,分解到各地各部门,要求明确年度目标任务、细化工作措施、找准载体抓手,推出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举措,确保项项落地见效。
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
有新担当、新作为
记者: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在扛稳国家粮食安全责任上,河南有哪些新举措?
楼阳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保障种粮农民合理收益,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总书记叮嘱我们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求河南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赋予我们沉甸甸的责任。
近年来,河南始终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定不移扛稳粮食安全重任。2021年,全省上下全力抓好灾后农业恢复生产,全年粮食产量达到1308亿斤,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做好秋播秋种,麦播面积超过8500万亩,目前苗情长势良好,为今年夏粮丰收打下基础。
2022年,在抓好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上,我们将突出做好以下方面。一是落实藏粮于地,抓好耕地保护和地力提升两个关键。确保全省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确保新建高标准农田756万亩。二是落实藏粮于技,抓好种业振兴和农机装备两个要害。三是推进“三链同构”,抓好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两个重点。
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
推动高质量发展
记者: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河南有哪些新成效?下一步有哪些新作为?
楼阳生:2021年,我们坚定地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统筹推进疫情防控、防汛救灾、灾后重建和经济社会发展,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接近6万亿元,展现出坚强韧性后劲,“十四五”迈出了第一步、见到了新气象。
战略部署系统确立。以前瞻30年的眼光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明确“两个确保”奋斗目标,作出实施“十大战略”等重大决策部署,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立柱架梁、落子布局。
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21年前11个月,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31.8%,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2.7%、14.4%,对规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达35.8%、47.5%,新增市场主体133.5万户、总量达848.2万户。
创新发展蓄能起势。嵩山、神农种业、黄河三大省实验室和10家省产业研究院、8家省中试基地挂牌运营,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双一流”建设提速,全社会研发投入大幅度提升,预计突破千亿元大关,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超过500亿元,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分别增长30%、28%。
做好2022年经济工作,我们要坚持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引育创新人才团队实现新突破,科技体制改革走向纵深。
继续做好“六稳”“六保”工作
记者:作为人口大省,河南在落实“六稳”“六保”方面采取哪些举措,有哪些新突破?
楼阳生:河南是人口大省,任何一项民生问题都是大事情。在落实“六稳”“六保”上,我们将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稳住市场主体。以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为抓手,千方百计稳定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力争市场主体规模突破1000万户。
突出就业优先。推动建设一批职业本科大学,建设与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职教体系,2022年计划新增技能人才240万人,新培养高技能人才80万人。力争全年新增城镇就业110万人、返乡创业15万人。
守牢民生底盘。强化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补助标准,统筹医疗、医药、医保、医养、医改“五医联动”,加快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细,力争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