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为河南省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东强”战略实施的核心功能区,近年来,郑州经开区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人才观为指引,秉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立足区域功能定位,坚持以产业集聚人才,靠人才引领产业的思路,以“郑州人才计划”落实为中心,在机制优化、引才方式、平台建设、服务保障等多点创新,形成了“一心多点”引才聚才新格局,奋力开创“产才融合”的生动局面,努力为全市“四个高地”建设发挥“四梁八柱”支撑作用。
“机制+政策”同频升级,构建产才融合“四梁八柱”
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实现一体化推进。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成立由区党工委书记担任组长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构建“1+17+N”工作格局,协同统筹谋划推进科技创新和人才高质量发展。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区领导与55名专家人才“结对子”“交朋友”,深入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通过实地走访等方式为专家人才送上免费体检卡、防疫物资箱等关爱物资,加强对人才的人文关怀。
制定出台人才新政,提供一揽子支持。不断解放思想,拿出最大诚意,在全市率先出台发布人才新政“郑州经开人才计划”,对来经开区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团队、青年人才、海外人才、技能人才等8类人才群体,提供贯穿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服务全过程的支持政策,构筑具有经开特色的“1+N”政策体系。
坚持人才优先战略,加大一系列投入。将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根据需要保持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持续抓好政策落实,今年以来累计兑付科技和人才资金近5亿元。加大政策宣讲力度,制定“三进三同步”政策宣讲方案,开展各类政策宣讲活动30余场,实现园区、企业全覆盖。通过政策宣讲活动开展,全区人才申报积极性显著提升,推荐市创新创业团队项目10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申报市高层次人才31人,占全市近40%,申报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215人,占全市近30%,各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
“平台+项目”同向发力,抓实产才融合的“关键环节”
建设“创新平台”,瞄准产业发展“制高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构建人才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供一揽子政策支持,引导支持企业建立研发平台。加快推进中铁装备创建国家地下工程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河南省氢能与燃烧电池汽车产业研究院落户经开,引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河南卫华机械工程研究院,安图生物在美国建立研发机构,郑州安源、河南省基本建设获批河南省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市级以上企业研发中心339个、院士工作站13家、各类博士后科研平台16个、新型研发机构4家。
开展“双招双引”,耦合产业发展“需求点”。充分借势借力,依托省市招才引智大会,创新“人才+项目+资本”引进模式,实施经开区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实现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力量聚合、政策聚焦、要素集聚”,形成叠加优势,全年开展各类赛会活动80余场,签约投资超30亿元项目3个,科创项目80余个,刚柔并举引进高层次人才20余名。其中,签约引进起重机械制造业企业领军企业卫华集团研发总部项目,通过项目引进国家万人计划1人、省高层次人才2人,高学历创新人才近百人。
建设“双创载体”,激活产业发展“增长点”。持续推进双创载体、小微企业园建设,不断提升人才承载力。投资百亿元启动建设数字产业园、科技创新园等4个双创载体,累计建成河南留学人员创业园、中美创业港等17个市级以上双创载体,集聚海外留学人员近300人。新建小微企业园6个,获批郑州市小微企业园2个,集聚入园企业276家,培育科技型企业52家,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6家;获批国家、省、市级小型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各1家,获批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郑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各1家,获批郑州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1家。
搭建“培育平台”,提升产才融合“落脚点”。充分发挥政府桥梁纽带作用,举办经开区数字人才供需对接交流会,实现数字人才多元培养精准供给。目前全区集聚数字人才培训机构5家,在校培训数字人才1.2万人,预计全年为社会输出数字人才近5千人。深入落实“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培养壮大产业人才大军,指导7家企业自主开展技能等级认定18178人,完成任务数的108.9%,新增高技能人才5820人,全市排名第2 ;持续推进技能培训和以工代训,完成培训35335人,完成任务的168.3%。
“环境+服务”同步优化,打通产才融合的“最优生态”
坚持政治引领,造浓爱才氛围。成功召开全区首次科技人才工作大会,集中表彰企业科研骨干21名,兑现科技人才奖补资金2600万元,唱响了经开区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先后在学习强国、人民网、郑州党建等媒体平台宣传推介我区人才工作,其中获学习强国发布4篇、人民网发布1篇、省级媒体2篇、市级媒体发布30余篇,全区识才、爱才、重才氛围愈加浓厚。
坚持数字赋能,提升办事效率。围绕人才落户、住房、就医、就学等人才“关键小事”,全面梳理人才工作“一件事”办事流程,加快推进在“郑好办”APP上线“一件事”,进一步提高人才服务水平,提高人才办事效率,实现“你专心搞科研,我专门做保障”的良好局面。
提供多远服务,营造良好环境。持续加大人才住房保障力度,在建人才公寓6528套,整合1279套公租房、装修119套“拎包入住”公寓,保障区内人才需求;发放青年人才购房补275人1352万元;开通就医、子女入学绿色通道,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加大宣传力度,着力讲好人才故事,以先进典型引领全区人才作用发挥,每周在郑州晚报经开时报人才风采展示专栏宣传报道优秀人才2人;疫情汛情期间,全区14家核酸检测机构完成全市近50%核酸检测任务,王复明院士带队助力灾后修复工作,发挥了应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