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热度,2022年北京冬奥会当首屈一指,今晚我们也将迎来2022北京冬奥会的闭幕式。结合历年河南省考规律,小编整理了有关冬奥会的两个热点话题。
话题一:绿色办奥“为冬奥会打下美丽中国底色”
2022年北京冬奥会除了奥运健儿们在冰雪上的精彩对抗与飒爽英姿,冬奥的“绿色”也成为新看点。2022年2月18日,“美丽中国·绿色冬奥”专场新闻发布会在2022北京新闻中心举行。发布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表示,中国圆满兑现北京冬奥会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北京冬奥会成为迄今为止第一个“碳中和”的冬奥会。“‘北京蓝’日益成为常态,特别是冬奥会期间的北京空气质量达到了有PM2.5监测以来同期最好水平,有几天的PM2.5浓度甚至出现个位数。”王金南说,联合国环境署高度评价北京市大气污染治理成效,认为创造了特大城市大气污染治理的北京奇迹,为发展中国家城市提供了值得借鉴的经验。
实现场馆可持续利用——国家游泳中心成为全球首个完成“水冰转换”的场馆,首都体育馆从排球项目转为举办冰上赛事,五棵松体育中心6小时完成“冰篮转换”……多个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场馆华丽转身,实现了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且所有场馆均达到绿色建筑标准。延庆赛区的场馆建设坚持以“避让”为第一原则,尽量就地保护原生树木,确实无法避让的,则采取近地保护或迁地保护措施。受到国外媒体广泛关注的具有“赛博朋克”气质的首钢滑雪大跳台改造自首钢原有工业建筑,也是北京冬奥会可持续性的生动例证。
冬奥场馆100%使用绿电——实现全部场馆常规能源100%使用绿电,所谓“绿电”,是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为零或趋近于零的生产电力方式,来源为太阳能、风力、地热等。“绿电”主要来自张家口2020年6月投产运行的张北柔性直流工程,它提供的绿色电能总量达到141亿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市年用电量的十分之一,践行了绿色奥运的理念,也助力首都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还研发运用了首台氢动力发电车,氢力可转换为电力,应急时为场馆发电,而且没有噪音也没有排放,能安排在场馆内部,甚至运动员和观众身边。
科技助力零碳排放——新增场地从设计源头减少对环境影响,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成为世界上第一座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冷系统制冰的大道速滑馆,碳排放趋近于零。冬奥会节能与清洁能源车辆占全部赛时保障车辆的84.9%,为历届冬奥会最高。
话题二:让世界看到自信从容的中国——从北京冬奥会看文化自信
北京冬奥会这场冰雪盛会展现出运动员精彩卓越的竞技水平,更以别样的中华文化魅力收获来自世界的掌声。
“中国风”托起“冬奥范”
开幕式上,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将中华文化的瑰丽与智慧展现得淋漓尽致,饱含冬去春来、欣欣向荣的诗意,投射出中国人的生命观、价值观和宇宙观,刚一亮相就瞬间刷屏。火炬“飞扬”取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黄河之水”倾泻而下极具浪漫色彩,五环“破冰而出”彰显心系天下的博大胸怀……以“中国风”托起“冬奥范”,是文化自信的生动表达。中华文化标注出北京冬奥会的深厚底蕴,赛场尽显“国风潮流”。
“新”的背后,折射深层自信
融合之新、理念之新、心态之新,北京冬奥会上,一个个“新”的背后,传递出更深层次的文化自信。当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中华文化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迸发时代活力。“鸟巢”外,“大雪花”火炬上微火静静燃烧。以一缕“火苗”取代“熊熊大火”,相比过往,可谓是颠覆性的理念创新。其背后蕴含的,是“以小见大”“一叶知秋”的中国思想,展现出绿色环保的中国方案。这份举重若轻、意尽则止的潇洒,这份敢为人先、大胆革新的气魄,正是源于文化自信——如今的中国,不再需要搬出所有家底、凭借宏伟场面来博得赞誉,大道至简的理念尽显大国姿态与非凡气度。这是国人心态的变迁,更是文化自信的注脚。
文明互鉴携手向未来
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的复杂形势,北京冬奥会奏响了团结、友谊、进步的乐章,在“一起向未来”的愿景中,中国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架起同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这些徽章太漂亮了,且非常独特,它们将在我的书桌上摆放很久很久。”5日下午,冰壶项目混双循环赛赛后,美国队队员克里斯托弗·普利斯收到中国队队员范苏圆、凌智赠送的“冰墩墩”奥运纪念徽章。徽章虽小,意旨却深。它不仅是礼物,更是文化交流的信物,见证着运动员在赛场结下的深情厚谊。赛场外,中华文化犹如一张张“名片”,成为冬奥舞台上文明互鉴的新窗口。中华文化闪耀冬奥舞台,中国也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兼容并蓄,充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讲述着与世界的“美美与共”。团结合作、命运与共,这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体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