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进入郑州市现代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院
收藏网站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

2022年河南省考热点预测(二)

发布日期:2022-03-12   来源:郑州现代人才测评与考试研究院    字体:[大] [中] [小]   保护视力色:       

热点关键词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绿色低碳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

碳达峰、碳中和  美丽中国

【政策背景】

●2022年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〇二二年新年贺词。贺词中指出,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三章主要目标中提到,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在《推动绿色发展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篇章中提到,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美丽中国。

●2022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一次次新理念新战略的提出,深刻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达到了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不断认识的新高度。

【现状】

●2022年2月8日,水利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组织开展的最新评估结果显示,自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通水至2020年底,受水区城区累计压减地下水开采量30.17亿立方米;受水区补水河湖沿线有水河长和水面面积,分别较补水前增加967公里和348平方公里,补水河道周边10公里范围内浅层地下水水位同比上升0.42米,地下水储量得到有效补充。2018年至2020年,北京、河北等6省市受水区浅层地下水水位基本保持稳定。

●“十三五”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成效

煤炭消费占能源消费的比重下降到56%左右,清洁能源比重上升至25.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和发电量、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均居世界首位,其中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售量同比增长1.6倍,占世界销售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的和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

2020年,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8%,比2005年下降了48.4%,超过向国际社会承诺的40%—45%目标,也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2017-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4.9个百分点;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根据美国NASA观测的数据,2000年以来全球新增的绿化面积约25%来自中国。

【要求】

●绿色转型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后破,而不能够未立先破。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

●要一手做“减法”,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一手做“加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素材积累】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树立生态观念、完善生态制度、维护生态安全、优化生态环境,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不应是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应是舍弃经济发展的缘木求鱼,而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加快构建绿色生产体系,大力增强全社会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

●城市发展不仅要追求经济目标,还要追求生态目标、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树立“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强化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等理念,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

●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战略意义。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促进沿黄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安澜的迫切需要;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建设美丽中国的现实需要;是强化全流域协同合作、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促进民生改善的战略需要;是解放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的内在需要;是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

●生态系统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整体稳定,给老百姓留住了更多的鸟语花香、田园风光。老百姓对蓝天碧水的幸福感和认可度大幅上升,创造了最大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有效保护环境的成功实践。

 


豫ICP备2023003296号-2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的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
Copyright 2018 www.zzetaa.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