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更多青年人才“冒尖”出彩
青年兴则国家兴。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已经成为推动人才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青年人才成为热议话题,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为青年人才成长成才“把脉开方”,传递出重视青年人才、支持青年人才的强烈信号。青年人才创新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敢于突破。从创新规律看,全球70%以上的重大科技创新由35岁以下年轻人完成,青年时期是进行科技创新的黄金时期。从我国来看,近年来,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日益年轻化,无论是在“国家队”还是在民营企业,一批青年才俊已经在科技创新一线“冒”了出来:我国航天领域的多个重大项目团队中,科技人员平均年龄都在30多岁;DeepSeek创始人梁文峰是85后,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是90后。无论从当前创新突破的紧迫性来看,还是就科技事业发展的现实需求而言,给青年人才更多走向台前的机会、让更多青年人才“冒尖”出彩是大势所趋。然而,现实中还有一系列桎梏阻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年人才“冒尖”出彩。主要表现在:有人认为青年人才涉世不深、经验不足,心存顾虑,存在“放一放、等一等”的想法,不敢不想也不愿对他们委以重任;青年人才有拼劲有想法,敢闯会创,但在实践中,他们也面临着更大失败概率,当前社会容错机制还不健全,让青年人才背负了较大压力,瞻前顾后,影响他们“冒尖”;各种科研资源分配受到“帽子”影响,让没有“帽子”的青年人才资源受到挤压,从而影响他们“冒尖”。新时代的青年人才个性鲜明,让他们“冒尖”出彩,必须营造尊重个性、包容差异的社会文化,不能拿传统的条条框框去衡量人才、要求人才,人才一旦被劈去棱角,激情、个性都磨没了,想要“冒尖”就更难了。让更多青年人才“冒尖”出彩,应给予青年人才更多成才机会。在各种科研实践中,应破除对青年人才的刻板印象和成见,敢于交任务压担子上难度,让他们在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中经风雨、见世面,大胆“冒尖”。要从机制上减轻青年人才成长路上的各种包袱。破除“四唯”顽瘴痼疾,设立差异化、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打破“帽子”迷信,让青年人才在正确导向下纵横驰骋、挥洒智慧,快乐“冒尖”。建立完善包容试错的兜底机制,让敢拼能拼的青年人才安心“冒尖”。坚持以用为本,全方位爱护培养青年人才,用科学的人才理念,从“选盆景”到“育雨林”,从“管理人才”到“服务人才”,营造良好生态,让更多青年人才在肥沃的土壤和适宜的阳光雨露里,自然而然“冒”出来。(来源:大国人才)